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
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这些节日蕴含深厚的历史渊源、美妙传说、独特情趣和广泛的群众基础,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、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,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。它们不仅是千百年来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,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、元宵、清明、端午、七夕、中秋、重阳、冬至、腊八等。其中,春节是最盛大、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,俗称“过年”,按照农历,正月初一是“岁之元、月之元、时之元”,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。庆祝活动从除夕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,家家户户阖家欢聚,一起吃年夜饭,称“团年”,其间谈笑风生,其乐融融。守岁、贴春联、敲锣打鼓、张灯结彩、送旧迎新等活动热闹非凡,各地还有拜年、舞狮子、耍龙灯、演社火、逛花市、赏灯会等习俗。
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,又称上元节、灯节,是庆祝活动的又一个高潮。元宵之夜,大街小巷张灯结彩,人们赏灯、猜灯谜、吃元宵,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。元宵节的起源和演变,从汉朝的灯会开始,经历了唐宋的繁荣发展,到明朝时灯会的规模和时间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。灯市中的彩灯种类繁多,如橘灯、绢灯、五彩羊皮灯、无骨麦秸灯、走马灯、孔明灯等。灯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,形式生动活泼,饶有趣味,至今仍在使用的一百多种谜格,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,体现了智慧与趣味的结合。
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,标志着春天的开始。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节。两节正值阳春三月,春光明媚,桃红柳绿,充满生机。寒食节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。清明期间,民间有禁火寒食、祭祖扫墓、踏青郊游等习俗,以及荡秋千、放风筝、拔河、斗鸡、戴柳、斗草、打球等传统活动,使得清明成为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。
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,又称端阳、重五、端五节,有着悠久的历史,早在周朝就有“五月五日,蓄兰而沐”的习俗。然而,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主要与纪念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。这一天,家家户户都会吃粽子,南方地区会举行龙舟大赛,这些都与悼念屈原紧密相连。同时,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“卫生节”,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,挂艾枝、悬菖蒲、洒雄黄水、饮雄黄酒,旨在清除腐恶,杀菌防病。
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,是一年秋季的中心,因此被称为中秋节。中秋之夜,除了赏月、祭月、吃月饼,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舞草龙、砌宝塔等活动。除了月饼外,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。中秋之夜,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,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。远在他乡的游子,也会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,因此,中秋又被称为“团圆节”。
金秋送爽,丹桂飘香,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多样,包括登高、赏菊、喝菊花酒、吃重阳糕、插茱萸等。重阳节也是“老人节”,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,或登高以锻炼体魄,为晚年生活增添乐趣。
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。至今,我国台湾地区仍保留着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,以示不忘根脉,祝福阖家团圆。北方地区在冬至时节有宰羊、吃饺子的习俗,南方则有冬至米团、冬至长线面等传统食品。这些活动不仅具有滋补身体的作用,也是喜庆丰收的一种表现,为春节的序幕拉开。
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,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,又称“成道节”。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。腊八粥最初仅以红小豆熬制,后来演变成为复杂考究的粥品,包含多种米、豆、果、干等原料,通宵熬煮,香飘十里。除了腊八粥外,还有腊八面、腊八蒜等风味食品,既滋补身体,又为喜庆丰收增添了一抹色彩,为春节的到来做好了铺垫。
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190一180字
端午节
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,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。
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,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,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:
赛龙舟,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。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,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。他们争先恐后,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。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。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,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。
端午节吃粽子,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。粽子,又叫“角黍”、“筒粽”。其由来已久,花样繁多。
端午节小孩佩香囊,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,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。香囊内有朱砂、雄黄、香药,外包以丝布,清香四溢,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,作各种不同形状,结成一串,形形色色,玲珑可爱。
端午,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,传说可以避邪。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,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。端午,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(麦稓做的项链),女孩带石榴花,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,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。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。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。
民谚说: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。在端午节,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。家家都洒扫庭除,以菖蒲、艾条插于门眉,悬于堂中。并用菖蒲、艾叶、榴花、蒜头、龙船花,制成人形或虎形,称为艾人、艾虎;制成花环、佩饰,美丽芬芳,妇人争相佩戴,用以驱瘴。